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国家相继出台的刺激政策推动下,201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速将继续加快,全年产量有望突破54亿只。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重视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并将其列入863计划及九五重点攻关项目。201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40亿只,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我国企业规模及技术实力与国际巨头还有很大差距。
进入2013年以来,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巨头加快布局新兴市场,而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无序发展的势头日益明显,整个产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局面。
三大掣肘
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消费电子市场和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近年来,消费电子产品增长趋于缓慢,锂电新兴市场发展远低于预期,国际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
就我国情况来看,2009年之后,受电动汽车概念热潮影响,我国锂离子电池投资骤然高涨。供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使得锂离子电池市场陷入无序发展的窘境,也造成了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小、散、弱的局面。
小是指我国锂离子电池企业规模较小。我国最大的4家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为力神、比亚迪、飞毛腿和比克。2012年力神销售收入30亿元,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2.5亿只。而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SDI,2012年锂离子电池业务营业收入超过140亿元,电池产量近11亿只,均是力神的四倍以上。
散是指我国锂离子电池企业分散,没有形成集团优势,主要表现为数量众多并且区域分布较广。截至2012年底我国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超过350家,远远超过了日本、韩国等锂离子电池强国的企业数量。从区域分布上看,基本可以说全国各地都在生产锂离子电池。多数企业呈现出单兵作战的态势,不少企业仍采取近似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其产品在数量、质量、自动化水平、客户认可度等方面均缺乏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