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动力电池企业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多元化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3  来源:中国蓄电池网  浏览次数:73
核心提示:进入2014年,锂电上中游企业在下游电动汽车领域布局落子的大戏持续上演。 2月19日,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中聚电池投资25亿元的长江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破土动工。此前一天,

  进入2014年,锂电上中游企业在下游电动汽车领域布局落子的大戏持续上演。

  2月19日,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中聚电池投资25亿元的长江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破土动工。此前一天,万向集团刚以亿美元将菲斯科收入囊中,成功打通了电动汽车完整产业链。

  除此之外, 近段时间来, 押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 还包括涉足上游锂矿的西部资源,以及主营汽车电动机的江特电机。

  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如动力电池、零部件、电子控制系统等,仅靠目前汽车企业很难完成。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宏动力)总经理仝志明向《高工锂电》表示,上中游企业的进入者,对于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理解比较深入,在商业模式的建立和探索上也更为迫切,加上没有传统技术路线的牵制和存量资产的拖累,因此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将会是一个挑战。

  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超前的市场现状之下,电池企业往下游走是一种趋势。一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锂电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锂电上中游企业通过整合收购进入下游终端市场的模式,将会成为传统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补充路径。

  布局 对于久捂不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些锂电上中游的企业似乎已没耐心再继续等待。

  2月20日,中聚电池称,该公司旗下香港五龙电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龙电动车)位于杭州的生产基地——长江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正式开始动工。

  该项目规划投资约25亿元,建成后将实现年产能1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预计将于2015年3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5月份有望正式投产。

  去年12月,中聚电池收购五龙电动车58.5%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作为五龙电动车的子公司,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客车、电车、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等制造和加工业务。

  据中聚电池研究院院长马紫峰向《高工锂电》介绍,中聚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布局,涉及到电池材料、电池制造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等整个产业链,这个布局以动力电池业务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此次杭州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就是整个战略布局的一环,中聚在天津建立的动力电池项目也是为此做准备。

  在中聚电池副主席苗振国看来,该基地的建成,配合国内新一轮宏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望进一步拓展及深化国内业务领域及市场份额,为其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与中聚电池布局落子的同一时间,汽车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迈出一大步。当地时间2月18日,万向集团以1.48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电动汽车企业菲斯科,终于实现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电动车的全产业链整合。然而,对鲁冠球的造车梦而言,海外造车只是其迈出的第一步,在国内生产电动轿车,或许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万向通过海外收购曲线进入轿车,比在国内通过借壳或直接申报等方式进入轿车领域要更容易。在资深汽车分析师张志勇看来,同样的钱用在国内,万向未必能获得轿车生产资质。但这些钱用于菲斯科的收购,如果今后菲斯科产品卖得不错,万向出口转内销就容易得多,不管是跨越政策审批门槛,还是市场品牌形象都有优势。

  万向集团内部人士对《高工锂电》表示,收购菲斯科后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恢复生产。虽然短期内并没有在国内生产菲斯科电动车的计划,但他表示,从长远看,肯定要在国内生产,一个是国内市场这么大,我们不可能忽视,另外,万向集团这么多年零部件本土制造的优势也要利用上。

  相对于中聚电池和万向集团步步为营的发展路径,西部资源的入局则显然超出了业内的预料。

  2月11日,停牌近一个月的西部资源公布其重大资产重组进度:拟以现金支付方式,收购微宏动力持有的重庆恒通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通电动)66%股权。

  一天之后的2月12日,西部资源再发公告称,拟与江苏省欧瑞斯汽车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苏州恒康泰汽车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

  在此基础上,西部资源还调整了公司组织架构,分设新能源动力汽车事业部、新能源电池事业部、金融服务发展事业部、矿产资源开发事业部。

  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拟以锂矿石为原材料基础,实现锂电池材料、锂电池组装、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打造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完整产业链。

  在市场还没完全成熟之前,对于动力电池企业的进入者来说,还有一定的机会。民族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表示,包括万向集团、中聚电池、西部资源等在内的上中游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具有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入下游终端领域提前布局,将自己擅长的核心零部件技术与汽车整车生产技术进行深度嫁接,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

  搅局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锂电上中游企业的入局,会对主流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形成补充,并可能引发市场的鲶鱼效应。

  在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超前,下游市场却没得到大规模启动的背景之下,电池企业往下游走是一种趋势。原环宇赛尔总经理司海健预计,未来几年,动力电池行业将会掀起一轮整合洗牌的大潮。这种整合包括两种方向,一种是做横向的兼并购,在规模和技术研发上进一步扩大,另一种就是像万向集团、中聚电池等企业这样,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做垂直整合。尤其是对于在资金背景和技术积累方面拥有实力的上中游企业来说,通过产业链整合进入下游终端领域,可以推动技术研发的深度整合及商业模式的快速建立。

  2013年底,中聚电池6亿元收购了电动汽车企业Agnita Limited 58.5%的股权,开启了其产业链整合的第一步。

  作为李嘉诚长和系在大陆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新能源项目,马紫峰透露,中聚电池未来的战略规划就是以动力电池为核心,一方面往上游的材料领域扩展,另一方面就是往下游新能源汽车延伸,最终打通整个产业链。李嘉诚集团非常看重新能源行业,电动汽车作为最大的一个市场入海口,中聚接下来还会有一些大的动作。

  电动车最难的就是电池,掌握了电池技术其实某种意义上就占领了一个技术高地。山木电池总经理陈明军表示,中聚电池向下游电动汽车领域的纵性整合,可以在综合性的技术研发、成本调控、整体协调,以及产业链控制等方面占据主动优势。同时,这样的资源整合,也有助于提高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对万向而言,早在2000年就确立了电池、电机、电控到电动车的造车路线。十多年来,万向集团一直是电动车研发的坚定参与者,不仅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多项研究课题,更频频大手笔投资电动车产业链。粗略统计,在~2013年间,万向在电动车领域的投入超过亿元。

  由于不存在传统技术路线的依赖和存量资产的拖累,这些新入局者有望可以变革传统车企以整车为中心进行研发的模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通过整合下游整车厂的形式,这些企业可以实现在技术研发上的统一调度,在研发的积极性,市场需求的针对性等方面,相比传统车企也更具优势。

  与此同时,新入局的企业虽然也要面对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尚未建立的尴尬,但由于存在对已有产能释放消化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相比传统车企显得更为主动。

  早在2011年开始,包括合肥国轩、中聚电池、中航锂电等一批电池企业,就积极与下游车企进行合作,开展电动汽车租赁的业务,试图摸索出一套商业模式出来。

  《高工锂电》统计,过去两年间,中聚电池已向杭州康迪采购超2000辆电动车,用于电动车辆租赁运营。马紫峰介绍,2014年开始,中聚还将会在苏州、东莞、呼和浩特等城市拓展电动汽车租赁业务,尝试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其多线条同时推进布局的思路开始日渐清晰。

  仝志明介绍,公司旗下的恒通电动,也在尝试探索电动大巴的商业化运营。包括一些电池厂提出免费建设充电站和充电网络,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将自己的产品应用到终端市场上去,快速打通市场。  上中游电池企业的加入,还将对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杭州众泰新能源汽车副总经理张浩表示,这些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自身优势,包括完善动力电池售后服务、布局维修网点、承担运营维护,以及利用公司闲余资金参与电动车推广项目等。

  而让一些业内人士更为看好的是,新入局者对于传统车企所带来的危机感,必然逼迫其加快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推广,进而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加速推进。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发展路径,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包括一汽、北汽、上汽等在内的国有车企;第二,是包括比亚迪、江淮等比较积极的民企;第三,是特斯拉这样的国外电动汽车企业。

  在他们看来,未来几年,这些由上中游进入的企业会和目前的低速电动企业一样,成为搅局者,形成对主流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的重要补充。

  电动汽车自身的核心技术、产品定义、商业模式等,都需要经过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才会得以最终完成,而由搅局者引发的鲶鱼效应,或将加速这种变革。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