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力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燃料电池市场已经开始逐步升温。
从2003年第一代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超越一号”到2015年上汽荣威950燃料电池汽车,我国已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基础。放眼全球,燃料电池整车技术的进步正在加速,以现代、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汽车企业正引领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燃料电池车将是车用动力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有望在2050年占据汽车总量的25%以上。另据美国工程院、能源部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氢燃料电池车预计将在2050年远超纯电动汽车,处于支配地位。”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毫不讳言:燃料电池是汽车动力转型的必然方向。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日韩车企已率先布局氢燃料电池技术且成果显着,以现代、丰田、本田为代表的车企正引领着全球燃料电池车的产业发展,且已具备产业化能力,各大汽车展会也展出了一系列的新型燃料电池车型。
与日韩相比,中国的氢燃料电池车技术一直未能走进新能源汽车路线的主流队伍。必须重视的一点是,我国是全球燃料电池车最重要的潜在市场,若在这一领域落后于人,则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积累的优势将不可持续,错失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战略机遇。
在技术方面,国内燃料电池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燃料电池材料与关键部件方面,我们在耐久性、低成本技术方面明显落后。虽然整车动力系统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由于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制约,整车耐久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差。
除了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差距,目前我国燃料电池车还面临着缺乏实施方案、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力度不够、产业链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燃料电池车的商业化进程。
在汽车电动化的大背景下,技术变革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2018年1月8~10日,以“中国锂电业称雄全球 全球电动车逐鹿中国”为主题的2017高工锂电暨电动车年会将在东莞•观澜湖度假酒店会议中心举行。
在此次年会上,来自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链的超800位企业领域将对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技术方向和趋势进行深度探讨,其中,燃料电池将成为其中一个核心议题。
业内分析认为,技术体系不完善、缺乏典型应用案例和骨干企业的牵引、产业导向不清晰以及缺少产业平台的支持是我国燃料电池车产业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尽管政府的支持很重要,但若没有骨干企业来牵引行业,将很难拉动全产业链的合作和投入。
好消息是,从2017年开始,包括亿华通、富瑞特装(300228)、雄韬股份(002733)、大洋电机(002249)等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布局,而在车企上,包括上汽、中通、宇通、中植、奇瑞、苏州金龙等都在积极导入。
政策也在大力支持,近两年我国相关部委已开始密集出台燃料电池汽车的支持政策,例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文件纷纷将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列为重点任务,且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5000辆级规模在特定地区公共服务用车领域的示范应用,建成100座加氢站;2025年实现50000辆规模的应用,建成300座加氢站等。
另一方面,我国对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政策已逐步退坡,但氢燃料电池的补贴政策仍将持续到2020年,加之“双积分”政策的双重利好,使得民间对氢燃料电池车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从2016年开始,做燃料电池的企业都明显感觉到了市场的升温。业内公认的是,2016年是中国燃料电池商用车商业化的开始,2017年会是中国燃料电池车全方位商业化的元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部总监黄菊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