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追究】“80亿瓦时政策门槛”背后引发的争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16  来源:中国电源网  浏览次数:54
核心提示:从2亿瓦时到80亿瓦时,是短短一年半时间内,我国对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的要求变化。11月22日下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2017年)》(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提出: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

  从2亿瓦时到80亿瓦时,是短短一年半时间内,我国对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的要求变化。

  11月22日下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2017年)》(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提出: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

  这是对2015年3月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下称《规范条件》)的修订。尽管产能要求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从2亿瓦时到80亿瓦时的差距变化,引发业界一片哗然。

  ■80亿瓦时背后的初衷

  近一两年,在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众多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加速扩产。在此期间,一些低质电池开始涌入市场,低价竞争局面潜滋暗长。在动力电池市场乱象丛生的情况下,不少行业专家开始担心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或将出现。

  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对电池企业在生产能力、安全要求、研发能力、回收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完善,尤其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是2015年《规范条件》的40倍。

  对此,天津市某大型电池企业负责人梁斌(化名)认为:《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现状而出台。当前电池企业林立的局面不正常,其中包括很多年产能仅1、2个G瓦时的厂家,但资本还在持续不断地进入这个领域,可以看出他们不够理智。最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动力电池需要更大规模的生产,才能更好地保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征求意见稿》的指导思想就是鼓励动力电池企业大规模生产,80亿瓦时的门槛对整合行业有非常意义。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告诉记者:《征求意见稿》的初衷是通过提高产能门槛,防止资本一窝蜂进入电池行业。从产能角度进行优胜劣汰,可能对监管部门来说更便于操作与监督。

  ■产能第一抑或技术、安全第一?

  80亿瓦时的年产能门槛到底有多高?根据相关方面对国内车用动力电池企业产能的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能够达标的企业将仅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家。对此,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琦表示不便发表意见,但他告诉记者:虽然业内人士认为只有两家电池企业能够满足要求,但据我所知应该至少有4家。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根据该公司的投资计划,明年产能就将超过80亿瓦时。

  如果具备一定的产能规模是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前提,那么,高产能是否意味着高新技术?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行业人士对此提出异议。北京京仪敬业电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建和向记者表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征求意见稿》虽然被解释为配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部署相关要求而制定,但不能只顾及极少数企业利益,而忽略其他大多数企业,否则将有失市场公平。不从全局考虑、只强调电池产能,不利于电池产业整体发展。相对于产能,目前相关政策对电池质量与技术创新的要求并不高。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大量车用电池产品在安全性能检测过程中,无法通过针刺性试验,目前该环节的相关要求已被取消。河北神州巨电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贇认为:制订电池行业相关标准时,应该首先考虑产品质量和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水平。我认为,针刺、挤压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指标。然而,政策对动力电池的技术标准在降低,把安全性指标放在了次要位置。赵建和也表示:政策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出台最严格的车用电池安全规范标准,做到安全第一。

  此外,张贇还表示:一些小型电池企业虽然产能比较低,却拥有自己的技术与特点。现在,各种新工艺和新材料都在研发中,比如硅碳材料电池、石墨烯电池、固态电池。这类新型电池的产能不会很高,如果政策把新技术研发的空间封死,电池行业的创新将无从谈起。

  ■规模效益还是产能过剩?

  梁斌告诉记者,《规范条件》及其修订版并不是一个硬性门槛,即便没能达到要求,也不妨碍企业继续生产。不过,业内人士纷纷猜测,产能指标很可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挂钩。自2015年《规范条件》发布以来,截至2016年7月,工信部共发布四批57家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电池企业目录。此前有消息称,只有配套电池厂家进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补贴。有鉴于此,各大电池企业对此次《规范条件》的修订格外关注。甚至有观点认为,为了符合新要求,前四批57家电池企业将需要再次申报并接受审核。

  刘彦龙认为:由于新能源汽车上下游行业都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突然大幅提高门槛,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比如,今年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大约在20至22G瓦时之间,如果有十家达标企业,其800G瓦时的总产能只会让动力电池极度过剩。届时,企业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他建议,扩大产能规模走循序渐进之路,比如可以先提高至10~20亿瓦时,没必要突然提高40倍。

  此外,梁斌也强调:相关政策如果能从行业全局出发、分阶段实施,给相关企业一个缓冲期,也许更好些。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