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兼并购大潮风云诡谲的同时,资本市场同步展开了对锂电材料领域的密集攻势。
9月3日,诺德股份(600110)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涉及重组的标的同时包括鸿图隔膜和惠强新材两家企业。
同时剑指两家新三板挂牌隔膜企业,诺德股份布局锂电的力度可见一斑,事实上,上市公司在材料领域加码布局并非个案,在此之前的3天前,德尔未来刚刚公告20.5亿收购河南义腾85.38%股权,再往前推10天,中科电气宣布拟4.88亿元收购星城石墨98%股权。
而如果以上半年为时间节点,这样的兼并购案例还会增加一大串:富临精工21亿收购湖南升华、天赐材料8000万增资艾德纳米、天际股份27亿收购新泰材料、双杰电气1.3亿元收购天津东皋;长园集团1亿元增资湖南中锂……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截至目前,2016年上市公司在锂电四大材料领域的兼并购案例有14起,涉及金额高达90亿元。
上市公司的布局意图十分明显,传统制造行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业绩持续下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成为当务之急,转型新能源似乎已成为资本界一致共识。
而随着上市公司扎推进入锂电材料领域,材料企业的整体估值也已经处于高位状态,高工产研董事长张小飞认为,对于锂电产业链企业而言,目前是最佳的融资机会,企业如果能抓住此轮机遇,借助资本力量,在技术研发、产能扩张、生产制造、客户开拓等环节实现快速提升,就有机会在接下来的动力电池行业大战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兼并购的产业联姻中,估值过高风险、业绩承诺风险、业务整合协同风险都成为双方合作的“地雷”,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将会直接影响双方的战略布局。
情投意合
传统业绩下滑,成为上市公司涉足新能源的最大动力。
高工锂电网梳理上半年布局的企业,主营业务涉及钢铁、家居、家电、机械配件等。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这些企业的传统业务增速都在出现持续下滑。
以中科电气为例,其公开表示,由于受到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逐年下降,2014年、2015年和2016年1-4月,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5329万元、1533万元、535万元。
另一家主营烹饪家电业务的天际股份,同样出现了利润下滑的迹象。2012-2014年,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4874万元、5579万元、5725万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9%、14 %、2.6%。上市后,其业绩增速下滑明显,2015年,其扣非后净利润为5980万元,同比增长率仅为2.9%和4.5%;而2016年一季度其扣非后净利润仅为1585.81万元,同比下降1.3%。
与传统行业业绩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升温带动锂电产业链的全线飘红。以隔膜为例,市场需求增长拉动下,相应企业的业绩飞速提升。
相关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就可见一斑。胜利精密隔膜业务上半年营收1.17亿元,毛利率高达51.36%;沧州明珠隔膜业务上半年营收2.39亿元,毛利率更是高达69.5%。
德尔未来收购的河南义腾,2012-2014年,河南义腾的营收分别为4251.48万元、7410.70万元和1.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5万元、1332.44万元和1812.77万元。2015年1-11月,其实现营收1.8亿元,净利润大增至6648万元。
正极材料企业的业绩同样也较为可观,以富临精工收购的湖南升华为例,2014年,湖南升华营收0.83亿,净利润1600万元;2015年,其营收直线上升至2.66亿,净利润也增加到6600万元。
上市公司在材料领域的兼并购,最为直接的效果就是为其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对于丰富其业务结构,加速其实现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通过收购湖南升华,富临精工将形成“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业务结构,而通过收购河南义腾,德尔未来将会形成“智能互联家居产业+石墨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
与此同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现在布局锂电材料领域,还有较多可供选择的优秀标的。事实上,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发展也在加速产业链企业的资本化进程,如果错过了今年的最佳时机,接下来可供选择的标的企业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从锂电材料企业的角度而言,资本的诱惑力也在变得越来越大。
对于不少成色较好的锂电材料而言,尽管在技术产品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资本已经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扩大的瓶颈,一方面要面临企业扩产的压力,另一方面,则还面临着应收账款的不断攀升,此外,对于同行的资本扩张,如果无法得到同步的跟进,则很有可能因为输血不足面临惨遭出局的风险。
以正极材料领域为例,新建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自动化产线高达上亿元,加上应收账款问题,不少正极材料企业苦等输血。
湖南升华2014 年末和2015 年末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0.82亿和1.2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14%和48.43%。
富临精工表示,此外,上市公司多样的融资渠道将协助升华科技加快产品研发及业务扩张的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巩固升华科技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领先优势。
“锂电行业是个烧钱的行业,锂电行业是个资本的舞台,资本在背后静静整合锂电行业,企业领导首要问题是资本。”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总监高小兵认为,资本给了材料企业重塑产业格局的新机会,如何抓住最好的融资和并购机会是目前锂电产业链企业面临的的核心问题。
警惕兼并购风险
与投资新建产线相比,上市公司选择收购是快速进入行业的最好方式,但也面临种种可以预见的风险。这包括估值过高、业绩承诺兑现、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不达预期等多个方面。
在此轮上市公司的兼并购热潮中,与前几波最大的不同就是标的企业的高估值,据德尔未来收购的河南义腾为例,该公司100%股权的预估值高达24亿元。这个估值较浩宁达一年多前收购时的9.1亿元上涨了约1.6倍。
湖南升华的估值增长更快,2015年5月份的一次股权转让中,湖南升华整体估值仅有2亿元,而富临精工收购时,其交易对价已飙升至21亿,短短一年多时间,估值翻了超10倍。
伴随着高估值的,是被收购企业较高的业绩承诺。2015年净利仅0.66亿的升华科技,在面临替代品出现和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还给出了未来三年净利润实现1.52亿、2亿和2.61亿的承诺。
这样的承诺,对于主要依靠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湖南升华而言,变数不小。对此,富临精工似乎也心知肚明。
在公告中,富临精工称,如果未来磷酸铁锂系列产品在行业政策、市场、技术和销售等方面出现不利情况,将对升华科技的整体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替代品三元材料如果通过技术手段克服其不稳定的缺陷,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将会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生较大的冲击。
河南义腾则向德尔未来初步承诺,2016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2亿元,2017年、2018年每年递增30%,三年合计实现8亿元。
事实上,尽管隔膜领域存在较高的毛利,但市场竞争正在加剧,包括沧州明珠、星源材质、云天化在内的多家开展锂电池隔膜生产的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均准备扩大产能,未来国内锂电池隔膜行业的产能可能加速放大,若未来锂电池隔膜市场产能放大过快,则很有可能对于河南义腾的业绩指标造成影响。
除过业绩承诺的风险,摆在上市公司和被收购企业面前的,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收购后的业务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
德尔未来就坦承,新能源产业与上市公司原有主营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异,上市公司现有的管理团队如果无法有效对标的公司进行整合,并迅速熟悉新产业的运作模式,则上市公司双主业发展的策略可能会面临较高的管理风险。
富临精工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其在公告中指出,收购完成后,其主营业务将转型为汽车发动机精密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并存,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加复杂。如果整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或业务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场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将会影响公司和湖南升华的经营与发展,损害股东的利益。
“收购只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步,能否再后续的合作中在战略布局、内部管理、业务协作等多方面达成一致,并实现1+1>2的效果,这个有待具体的企业进行磨合。”张小飞表示。
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是,今天,西部资源公告称,拟拟5280万元转让宇量电池80%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不再持有宇量电池股权。
对于此次转让,西部资源在公告中称,受三元暂缓影响,宇量电池对目前的产品方向重新进行规划,包括加大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将原客车销售客户着力向物流车客户调整等,但尚需一定的时间方能完成,预计对其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且无法充分发挥公司搭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高小兵提醒,如果无法给上市公司带来切实的盈利增长,又无法达到当初预期的协同效应,上市公司与锂电企业的联姻也终会走上分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