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汽车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后,安全问题依然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关注点。
2016年1-6月新能源汽车生产17.7万辆,销售17万辆,均实现1倍以上的同比增幅。迅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电池企业带来急剧的、全新的战略转型。同时也容易误导过渡投资,出现“追逐补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
频繁发生的安全问题就是行业过热发展产生的一个阴影。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8月北京、深圳、上海、珠海、南京等地先后发生了14起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客车的燃烧事故,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调查分析,多数原因是电池技术故障,特别是夏季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电池热失控等问题。
8月22日,以“‘后整顿’时代,怎样才能活得更好? ”为主题的第九届高工锂电产业高峰论坛暨2016高工电动车(客车、乘用车)全国巡回启动仪式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举办。

第九届高工锂电产业高峰论坛现场
来自锂电产业链各个细分领域的超300家领军企业将齐聚一堂,就当前中国锂电产业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展开深度交流与探讨。
在此次论坛上,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ACK事业部总经理郑高峰做了题为“电芯安全仍是产业首要课题”的演讲。

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ACK事业部总经理郑高峰
盘点上半年发生的多起纯电动车安全事故,郑高峰认为,基本都是由于动力供给系统-电池系统引起的。
但电池系统的安全失效不仅仅是由单体电芯引起。作为一个由电芯、电管理、热管理系统及机械零部件综合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机械连接的稳定性会带来热和电阻的不均匀性,可导致电芯之间局部过热或一致性变差;电管理和热管理不仅涉及电池的安全使用(过压,欠压),同时也涉及热的不一致带来的电池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管理失效,可导致热失控,即热电一体化设计,热电耦合问题。
郑高峰介绍,在影响电池安全的因素中,既包括生产工艺中的水分含量过高、负极容量不足、内部短路等问题,也包括锂电池应用中的过充、过放、外部短路、存储不当、低温充电等因素。

就单体电芯而言,其安全失效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内短路和滥用(包括外部撞击)。内部短路与材料体系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制成控制。制成控制不好,不仅可能引起内短路,同时可带来电池一致性的问题。而一致性问题反过来会由于电池系统电管理的 “突发”问题引起整个系统的失效。因此制成是根本,一致性与安全也是串联的影响关系。
郑高峰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发展的首要考量因素仍是安全,无论是车企还是动力电池企业,应该树立“抓技术、上质量、上水平、保安全”的意识,只有安全可靠,整个行业才可能进一步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