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锂电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为了生存,唯一的竞争手段只剩下降价及放账。然而,任何企业要获得长久的生存与发展,没有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身的技术进步及成本控制,收入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因此,产业链的协作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电池厂,应该对自己的目标市场有准确的分析,对适应市场的产品品质有准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会与上游的材料厂及设备厂联合,开发合适的设备及材料(不一定是最好的材料及设备,而是相匹配),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佳性价比的产品,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抵御风险。对于电池厂来说,寻找志同道合、发展理念及经营思路相同的配套厂家很重要。尤其在当前的“严冬季节”里,抱团取暖、共同对外是一条简单而有效的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庞大锂电池市场吸引了外资企业的入侵,以三星、LG为代表,这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担忧。但笔者认为不必过于担忧:第一,外资企业并不了解国情及中国锂电行业的实际行情,经营灵活性不足。外资企业自身的生存条件也并不乐观,其在中国锂电行业的经营状况也并不都很优良。
第二,国内的技术、装备、材料等水平也在快速进步,很多方面已接近并达到国外的水平,说明中国锂电产业的基础条件与国外已日益接近。
第三,中国市场容量巨大,且包容性很强,各个级别的产品都能找到生存空间。
第四,国内的很多厂家都在引进高端装备及国际专家队伍,比如卓能全套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从三星、苹果公司引进高端人才,全面提升自身软硬件条件,加之与上下游的联合,开发专属材料及设备,共同造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笔者看来,卓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场准确定位及上下游的共同支持:在原材料方面与国内知名大厂的联合开发特供材料,并协助材料厂优化工艺、降低费用,实现双赢;与设备厂家共同开发新型设备,共享专利,共担开发风险,以此获得先进设备的价格优势及使用优先权,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锂电产业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企业没利润、回款差、企业之间的信用差。笔者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标准,规范企业行为,同时制定严厉的处罚机制,大幅提高市场运营过程中的违法成本。当然建立行业的信用等级任重道远,这需要各企业的共同努力。